金年会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新跨越新发展
金年会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1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成为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古丝绸之路正焕发新的生机。中国与各方携手同行,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筑就通向美好未来的阳光大道。   造福世界的“发展带”   “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深刻阐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   这是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伟大的思想,凝结着历史的智慧,启示着未来的方向。   从擘画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蓝图,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从倡导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到提出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习近平主席为各方携手推进这项开创性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一载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结出累累硕果:   ——我国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建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   ——我国与多边开发银行联合筹建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分别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基本建立了多元、稳定、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与共建国家间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60万亿元。“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签署数量和互认国家数量均居全球第一,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11月15日上午10时20分,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站台缓缓驶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   2024年11月15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在重庆团结村站准备发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驰而不息,这支往返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跨越新里程,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如今,中欧班列已通达25个欧洲国家的227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的100余个城市,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   共建“一带一路”奏响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   2024年2月1日,在陕西西安,消费者在“中欧班列(西安)进口商品年货节”上挑选哈萨克斯坦粮油产品。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共促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   今年10月26日,在位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吉国立技术大学内,由浙江承建的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正式揭牌。   鲁班工坊,是以中国古代杰出工匠鲁班命名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主要是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被称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   共建鲁班工坊是习近平主席一直关心推动的重要项目。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说,“在中亚国家设立更多鲁班工坊”。   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泰国鲁班工坊启运。8年多来,中国已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个鲁班工坊,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架起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日起,造福人民、惠及民生,就是其不变的目标。11年来,一个个“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落实落地:   2014年12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泽蒙—博尔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近70年来贝尔格莱德市多瑙河上仅有一座大桥的历史;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实现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夙愿,让物流运输变得快捷和成本可控;   甘肃首趟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在敦煌市铁路西货站综合货场等待发车(2022年4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22年3月,中国援建的特本克蒙中柬友谊医院投入使用,改善了柬埔寨的医疗条件,降低了当地居民看病花销;   2024年8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瑙鲁艾沃港码头升级改造项目反渗透泵房正式通水运营,更好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用水需求……   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学校医院建成启用,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加快推进,帮助共建国家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11月29日,装运铁矿石的海铁联运班列经过福建莆田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附近的一座桥梁(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发展的故事中,人永远是最活跃的主角。在共建国家人民眼中,“一带一路”是越来越好的生活,也是照亮前路的明灯。   斐济楠迪,中国—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内,巨菌草长势惊人,11月份一天能长5到8厘米。   2012年,斐济农业和水道部楠迪推广官阿特勒尼·乌伊纳卡洛与中国专家紧密合作,将菌草技术引入斐济。“菌草不仅可以培育出高品质的食药用菌,还可作为优质饲料,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是斐济人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她说。   通过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建设菌草技术示范基地等交流合作形式,如今,菌草项目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在脱贫、就业、治沙、发电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成为造福世界的“幸福草”。   2024年8月26日,林占熺教授(右二)在福建农林大学向卢旺达留学生介绍菌草栽培灵芝技术。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断,阐明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文价值。   跨越大洋大陆,人民心心相印。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深入推进;鲁班工坊、“光明行”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亮点品牌,促进了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民生福祉……这条惠及各国人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携手谱写丝路时代新篇章   当地时间11月14日,在中国和秘鲁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双方代表进一步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规划。中秘将深化在基础设施和物流、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互利合作。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伙伴国家同中国双向奔赴,携手开启合作新篇章。   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秘书处揭牌,正式启动秘书处工作;   9月,第三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宣布将启动专利加快审查试点、地理标志保护和合作试点等一批新的务实合作项目;   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发布《“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行动计划(2024—2029)》,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行动路径……   今年以来,各方合作不断深化,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2024年9月2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的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来自伊朗的参展商(前左一)向观众介绍产品。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国迫切需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促进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愈发彰显、前景更加光明。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有决心,有诚意,更有行动:   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1年多后,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其中,“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置于八项行动之首。   命运与共,逐梦同行。   这是愈加宽广的“合作之路”——我国将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   这是充满机遇的“发展之路”——我国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   这是备受关注的“普惠之路”——我国将继续实施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和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预计到2030年可使相关共建国家的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同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中国将携手世界,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同绘就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   文字记者:魏玉坤、周圆   海报设计:潘红宇   统筹:徐曼、张善臣、郜新鑫、王宇轩
金年会自动采样前开启深井泵,篡改自动监测数据,没想到被AI抓个正着
金年会为深入贯彻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通知》,江苏省苏州市太仓生态环境局积极探索应用AI人工智能模型与环境监测大数据相结合,通过AI技术查找“两打”违法线索,赋能精准执法。
“废水排放时段规律性极强,自动监测设施采样时排放流量基本为0。”2024年6月,苏州市太仓生态环境局对全市涉水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大数据进行AI模型分析,发现某服装公司具有较大嫌疑,疑似存在人为干扰自动监测设备、避开自动监测采样周期排水的行为,决定在流量峰值时段开展突击式执法和人工监测。
案情跌宕,一波三折
2024年6月12日凌晨3:00,执法人员利用江苏省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与基础数据库系统平台实时紧盯废水处理设施、在线监控房和总排放口。清晨6:20,视频监控显示该公司开始排放废水,突击执法立即启动
在AI智能分析线索指引下,发现该公司污水处理站加药反应系统、曝气系统运行状况均不佳,与排放口自动监测数据持续低值达标的情形明显不符。执法人员立即对正在排放的废水进行人工采样并送样实验室分析监测,对自动监测设施有效性进行比对分析,查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废水治理运维记录……
6月12日上午11:00,实验室加急监测结果显示:总排口人工监测结果达标,自动监测设施比对分析一切正常。执法人员陷入迷茫:“人工采样和监测分析有问题?”“突击执法泄密,企业早做预防?”“AI智能分析结果有误?”……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暗藏玄机,初现端倪
6月12日中午12:30,执法人员反复推敲排除上述疑虑,仍未掌握企业违法排放主要证据。
但3个疑问一直在执法人员脑海中闪现:为何废水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待排池超标,总排口却达标?为何执法人员到现场后企业立即停止排放废水?为何待排池建在围墙外?
带着3个疑问,带班负责人王华斌再次对污染治理设施管线管路进行回顾详查,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巡查。15:30,终于发现端倪:该企业污水处理区南侧围墙角隐藏着一口用钢板遮蔽和杂物覆盖的深井,井内设有深井泵,围墙外设有隐蔽暗管和三通阀门,地下水可通过深井泵和隐蔽暗管打至围墙外待排池,待排池与总排放口相连通。
执法人员初步判断,该公司利用地下水稀释总排放口,干扰环境执法采样。
行刑衔接,提前介入
6月12日傍晚18:00,嫌疑人眼见违法事实暴露,趁机剪断深井泵电源线,企图毁灭现场直接证据。苏州市太仓生态环境局立即提请启动“重大环境案件行刑衔接制度”,太仓市公安局、太仓市人民检察院连夜介入,现场联合办案,对深井、水泵、控制电箱、暗管等设施设备依法进行查封扣押,及时高效固定了违法犯罪的事实证据链。
6月12日深夜23:50,多部门密切合作,执法人员结合AI智能分析报告,运用现场试验对比深井泵开启前、后对总排口自动监测数据的影响,调取历史视频监控,对污水操作工、相关责任人分开调查、同步询问,防止串供。
终于确定环境违法事实:该企业避开自动监测设施采样周期排放生产废水,在自动采样前5—10分钟开启深井泵,利用隐蔽的深井和暗管将井水打入总排口用于在线监测,达到篡改自动监测数据、逃避自动监测设施监控目的。
该公司利用地下水稀释总排口留存水的方式篡改自动监测数据,逃避自动监测设施监控的行为,属于《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第四条第(四)项“稀释排放或者旁路排放,或者将部分或全部污染物不经规范的排污口排放,逃避自动监控设施监控”的情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七项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单位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者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苏州市太仓生态环境局随即将该案件正式移送至太仓市公安局,对1名直接涉案人员实施刑事拘留。
【案件思考和启示
激发“AI+环保”新活力。本案利用AI人工智能模型排查分析自动监测大数据,发现恒值、零值、波动小、排放时间固定等异常规律,提前锁定违法排污行为,在线索指引下一击即中,精准打击了自动监测弄虚作假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弄虚作假判定“由浅入深”。遮蔽深井、隐蔽暗管阀门、清澈的地下水、设施运行不正常,种种迹象均表明有极强的故意性和隐蔽性,容易误判为私设暗管利用地下水稀释排放逃避环境监管。抽丝剥茧后发现,利用地下水不是为排放而稀释,而是为自动监控弄虚作假而稀释。
该弄虚作假行为系“伪造”还是“篡改”自动监测数据呢?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第四条“篡改系指故意干预环境监测活动的正常开展,导致监测数据失真的行为”,该情形为“篡改自动监测数据”。
行刑衔接配合“高效有力”。涉刑环境案件要求证据链达到“确实、充分”的标准,力求‌排除“一切合理怀疑”。本案调查时,嫌疑人试图毁灭直接证据,公安、检察院合力果断提前介入,一键锁定嫌疑人违法犯罪证据链。案件移交前,对行政调查取证阶段查办弄虚作假、情节后果严重性固定证据收集,行政收集取证在法律效力注意事项、弄虚作假逃避监控违法所得认定核算等方面多次联合公安、检察院进行深入研讨,做到精准高效、有力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