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新华鲜报丨高峡出平湖!看“万里黄河第一坝”新变化!
金年会  新华社西宁12月28日电 题:高峡出平湖!看“万里黄河第一坝”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汪伟、周盛盛、张龙   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   2024年12月29日是龙羊峡水电站成功截流45周年的日子。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龙羊峡水电站,在时代大潮中昂首挺立守护黄河安澜。   守安澜——   治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2024年11月,龙羊峡大坝实现了“体检”与管理的全面智能化。管理部门可以精准判断大坝状态,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风险。   黄河安澜再添新保障。   “龙羊”藏语意为险峻的沟谷,是黄河进入黄河峡谷区遇到的第一个峡谷。作为根治黄河水患和开发黄河水利的枢纽工程,拥有“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在1979年成功截流黄河,黄河岁岁安澜从此有了保障。   从空中俯瞰水库,昔日湍急的黄河水,到这里已是碧波万顷的湖面,温顺而清澈。   一座178米高的水坝,在黄河上游造就了相当于1700余个西湖大小的“天湖”,创造当时国内最高坝高、最大库容、最大发电量等多项纪录。   这是2018年11月9日拍摄的冬日龙羊峡水电站全景。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难以想象,近半个世纪前,5万多名建设者在海拔2700米、年冰冻期长达6个月的高寒地带,完全依靠自主设计、制造、施工创造了这个惠泽千秋的伟大工程。   时至今日,龙羊峡电站依然是黄河流域库容最大的水库,它和下游刘家峡水库等共同承担黄河下游九省(区)的灌溉、防洪、防凌和供水等综合利用任务。   黄河安澜处,涌动文旅潮。   穿行在龙羊峡镇,一幢幢保留下来的旧式办公楼,带你感受火热的建设年代,体味“龙羊精神”;乘船游湖,两岸林立的奇石、幽深的峡谷,沉浸式感受自然的壮美……龙羊峡已成为许多游客心中的“中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龙羊峡生态旅游景区总经理程保明说,凭借自然风光与红色旅游资源,龙羊峡旅游日渐火爆,近两年游客量年均增长达30%。今年,龙羊峡全年吸引游客25万人次、营收超过2000万元。   这里,黄河故事加速书写。新业态也正铆足劲,迈向新台阶。   看“风光”——   水电之功,首在发电。   今天的黄河上游,大大小小的梯级水电站,连“珠”成“串”。龙羊峡正演绎滴水化绿电,水光互补新“风光”。   塔拉滩,距龙羊峡约130公里的一片荒滩,如今已是绿色为底、蓝色为盖的“牧光之城”。   “变化始于2013年,在绿色发展推动下,海南州在这里规划布局了光伏产业园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切羊说。   目前,塔拉滩已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建成面积350平方公里。高低起伏的光伏板拼接成“蓝色海洋”,发出的绿电输送至全国各地。   这是2020年8月17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拍摄的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塔拉滩“新生”,不仅因为这里有丰富的光照、充足的空间,更因为得到龙羊峡水电支撑,解决光伏“昼多夜少”等发电不稳定的问题。“用水支撑光,这里的电,全部为清洁能源。”切羊说。   改变不止于此。光伏板遮挡下,塔拉滩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流进土地,荒漠逐渐长出绿草。   2022年6月9日,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电站内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牧民也赶着羊群进入光伏产业园。“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新模式在这片荒滩上诞生。人们把这里形象地称为“牧光之城”。   48岁的当地牧民叶多,靠着这片新牧场,养了近300只羊。“过去草场面积大,但产草量低,搞养殖要大量买饲料。如今省下饲料钱,‘光伏羊’也成了新品牌。”叶多说。   目前,光伏园区附近4个乡镇、13个村的3056户牧民因此受益。   观“鱼跃”——   驱车驶入龙羊峡库区,碧波荡漾的黄河吸引着八方来客。一间间农家乐招牌上,写着当地另一新特产——冷水鱼(虹鳟)。   家住龙羊峡镇的冯庭贵,养过牛,放过羊,却从未养过鱼。初次接触这种冷水鱼,他心中暗暗纳罕,“这能行吗?”   如今,已是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捕捞队队长的冯庭贵谈起冷水鱼头头是道。   “传统吊网捕捞会让虹鳟鱼体内因紧张产生更多肌酸。我们现在用吸鱼泵连鱼带水直接送入车间,保证鱼肉质鲜嫩。”他说。   龙羊峡水库,全年平均水温12摄氏度左右,有5米以上透明水体,适合高原冷水鱼生长。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开始在这里投资,以规模化、智能化方式养殖虹鳟鱼。   2024年10月18日,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给冷水鱼降温。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记者在水库看到,养殖网箱内,一根管子匀速晃动,将饲料喷洒入水。操作室内,养殖人员通过电脑,控制养殖过程。加工前,鱼水一体乘“电梯”出湖;电击后放血;覆冰后转运、加工;成品打包后,三小时内用冷链物流运往全国各地……   由于冷水鱼对水质要求高,公司还自主研发粪便收集器、水下清污器等环保设备。“保持水质就保证了鱼肉品质。”龙洋知鲜技术部部长马小军说。   在一系列养殖、环保技术支撑下,龙羊峡水库冷水鱼的出口额已占全国冷水鱼出口额的97%。   变化在继续,但不变的是“龙首”昂扬的姿态。
金年会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铁根全:以“匠心”守“初心”
金年会  新华社兰州11月27日电 题:铁根全:以“匠心”守“初心”   新华社记者王朋、范培珅、张智敏   初冬的河西走廊,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10摄氏度。走进甘肃省金昌市的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生产车间,近千套设备轰鸣,电镍生产如火如荼。   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的铁根全正带着工人们进行日常检修。他在一套设备旁驻足片刻,随后用一把螺丝刀抵住设备末端,俯身仔细听,转头叮嘱身边的工人,“噪声偏大,减速器缺油了,抓紧处理。”   50岁的铁根全是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三车间综合班班长,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专注于电镍生产线各类设备的维护和保障,练就了一身“望闻问切”的本领。   11月15日,在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三车间,铁根全检修设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镍,有“工业维生素”之称,是航天航空、医疗、能源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原料。1958年,在金昌市发现的一块“孔雀石”揭开金川硫化铜镍矿的面纱,推动我国逐步摘掉了“贫镍”的帽子。如今,依托金川集团的金昌市已成为全国最大、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   铁根全所在的镍电解三车间,拥有可溶阳极电解镍和不溶阳极电积镍两条生产线,承担着公司三分之一以上的电镍产量任务。   不溶阳极电积镍生产线是金川集团独立研发的,具有生产流程短、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起初,由于设备和生产工艺缺乏有效匹配,电积镍生产线故障频发。”铁根全说,项目试生产阶段,核心设备的检修维护缺乏可借鉴的技术和经验,关键设备加压泵的作业效率不足50%,特别是加压泵供料,时常受水锤、脉动影响,致使生产线停车。   11月15日,在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三车间,铁根全(右)指导徒弟检修设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为了攻克这一困扰企业多年的问题,铁根全和技术人员经常吃住在车间,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反复琢磨试验,最终自主研发出了一套空气缓冲装置,使加压泵的作业效率提高至96%以上,确保了生产线长周期平稳运行。   这次技术突破过程,铁根全敢于担当、勇于尝试。但多年的磨炼也让他深知,企业发展的动力离不开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2013年,以铁根全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铁根全主动担起了培育发展创新团队的重任。   镍电解三车间综合班的吴富年刚入职便成了铁根全的徒弟。“起初遇到故障,我有畏难情绪,铁班长便手把手教我具体操作事项。”吴富年说,铁班长时常勉励大家,知识不够可以学,技术不熟可以练,只要踏实用心,脚下的路永远是坚实的。   11年来,铁根全先后为企业培养了20多名工程师和技师;他带领的班组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创新百强班组”“甘肃省创新型班组”等多个荣誉称号;他领衔的发展创新团队获得40多项专利、60多项创新成果。   4月28日,202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京举行,铁根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当能揽‘瓷器活’、能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好工人。”20多年来,铁根全一直这样勉励自己,也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员工。现在,他和团队开始了新的“探险”,向电积镍品级率提升和萃取等难题攻关。
金年会第41次南极考察:南极中山站的“生命之水”从哪里来
金年会  水是生存要素之一。在中山站,队员们喝的水从哪里来的呢?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队员带着走近了才知道,中山站的生命之水就在这片冰面下面。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表面它是冻住的,底部没有冻。这个叫莫愁湖。站上用的水都是从这个湖里过来的。   虽然南极洲上覆盖着巨大的冰盖,组成这些冰盖的淡水资源占据了地球淡水资源的70%以上。但是在南极,很难利用这些淡水资源。目前,南极大陆全境分布着约20个国家的近40个全年科考站,还有运行维护的夏季专用科考站。但并不是每个站都有合适的淡水湖,有的需要通过海水淡化来取水。在中山站,有了莫愁湖,队员们确实不用发愁了。即使是冬天,湖底下的水也不会冻住。   湖心泵房内的温度常年保持20度左右。为了掌握冰下淡水的情况,队员们还会定期来测量冰厚、水位和水质。莫愁湖的水从泵房抽上来,通过这些管路,一直延伸送到发电栋。这些管路里不仅装有保温层,还有电加热,确保水不会被冻住。   在发电栋,不仅有水处理房,还有锅炉房,这样莫愁湖的水在这里就可以进行热交换,供到越冬楼和厨房等,水龙头出来的水就都是温热的。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发电班班长张冬:我们相当于一个小城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金年会新研究:人工心脏或有助患者心肌细胞再生
金年会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李雯)美国《循环》月刊日前发布的新研究显示,部分植入人工心脏的患者心肌细胞可以再生。这一发现将有助开发治疗甚至治愈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人体骨骼肌在受伤后有显著再生能力。如果踢球时撕裂了肌肉,可以休息以促使肌肉愈合。但成年人心肌细胞的年再生率只有约0.5%。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在胎儿期积极分裂,但它们在人出生后不久就基本停止分裂,以便将能量投入到不间断泵血工作中,没有时间休息。   目前治疗晚期心力衰竭的常用方法是植入人工心脏。这种人工心脏名为左心室辅助装置,可帮助心脏泵血。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将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后,收集了这些患者的心脏组织,并追踪测定其是否含有新生成的细胞。结果发现,约有25%的植入人工心脏的患者心肌细胞可再生。   研究人员解释说,左心室辅助装置绕过心脏,将血液推入主动脉,使心脏基本可以得到休息,这种休息可能有助患者心肌细胞再生。